張三豐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(公元1247年,時為南宋淳佑七年)四月初九日。他平生的主要活動時期在明朝。
張三豐生于遼東懿州,五歲時患眼疾,久治不発。碧落宮道長張云庵見張三豐長相奇異,思非凡品。收為弟子,順醫眼疾。半年后眼疾痊愈,云庵道長便教習道經,張三豐過目成誦。兼讀儒釋兩家之書,隨手披閱,會通其大意即止。如此過了七年,即十二歲,張母念子心切,云庵道長遂送三豐還家,專攻儒學。中統元年, “舉茂才異”,被舉為相當于現在的拔尖人才,并為備用官員。元甲子秋,由廉希憲公舉薦,做了中山博陵令(即今河北保定范圍內的一個縣官)。閑時訪葛洪山,得聞仙道之事,遂有掛官之心,加之父母相繼謝世,看淡人間世事,遂借守孝辭官訪道。張三豐詩曰:
舍我亡親墓,鄉山留不得。別我中年婦,出門天始白。
張三豐三十七歲時,告別妻兒,出外訪道。三十年無所遇。至延佑元年(公元1314年)六十七歲時,在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與至道。泰定甲子春(公元1324年春天),南至武當,“調神九載,而道始成”,張三豐終于經過“三年哺乳”,“九年面壁”修煉得形神俱妙,成就天仙果位。成為隱仙派六代傳人,猶龍六祖。
洪武年間,太祖朱元璋“以華夷賓服詔求”而不得。永樂年間,成祖朱棣又多次詔求,終不得見。這時的張三豐已是一百七八十歲的老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