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武俠小說,總是將任督二脈、小周運行描寫成江湖大俠的武術神功。其實,疏通任督、小周天運行也是療疾健身、養生保健的內功基礎。虛無子開講《太極養生之小周天運行》,揭開任督二脈、小周天運行的神秘面紗。請予關注。 |
經絡知識 |
足太陽膀胱經 |
1、穴位圖:(共67穴,圖1)睛明→攢竹→眉沖→曲差→五處→承光→通天→絡卻→玉枕→天柱→大杼→風門→肺俞→劂陰俞→心俞→督俞→膈俞→肝俞→膽俞→脾俞→胃俞→三焦俞→腎俞→氣海俞→大腸俞→關元俞→ 小腸俞→膀胱俞→中膂俞→白環俞→上繆→次繆→中繆→下繆→會陽→承扶→殷門→浮郄→委陽→委中→附分→魄戶→膏肓→神堂→意喜→膈關→魂門→陽綱→意舍→胃倉→肓門→志室→胞肓→秩邊→合陽→承筋→承山→飛揚→跗陽→昆侖→仆參→申脈→金門→京骨→束骨→足通谷→至陰
圖1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
圖2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圖 2、經脈循行:起于目內眥,上額交會于巔頂(百會)。 巔頂部支脈:從頭頂到顳颥部。 巔頂部直行的脈:從頭頂入里聯絡于腦,回出分開下行項后,沿肩胛部內側,挾脊柱,到達腰部,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,屬于膀胱; 腰部支脈:向下通過臀部,進入腘窩內; 后項部支脈: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,經過臀部下行,沿大腿后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于腘瘧窩中。從此向下,出于外踝后, 第五跖骨粗隆,至小趾外側端(至陰),與足少陰經相接。(圖2) 4、常用腧穴: 睛明BL1 位置:在目內眥角上0.1寸處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內眥動、靜脈,深層上方為眼動、靜脈本干。分布著滑車上、下神經,深層為動眼神經和眼神經。
攢竹BL2 位置:眉毛之內側端,當眶上切跡處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額動、靜脈。分布著額神經內側支。天柱BL10 位置:在斜方肌起部,項后發際內,大筋外廉陷中,啞門穴旁開1.3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枕動、靜脈干。分布著枕大神經干。
圖3 足太陽膀胱經總穴位圖 風門BL12 位置:第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、靜脈后支的內側支。分布著第2、3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鍘支。 肺俞BL13 背俞穴 位置:第3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、靜脈后支的內側支。分布著第3、4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。 心俞BL15 背俞穴 位置:第5胸椎棘突下,旁開 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、靜脈后支的內側支。分布著第5、6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。 肝俞BL18 背俞穴 位置:第9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、靜脈后支的內側支。分布著第9、10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鍘支。 脾俞BL20 背俞穴 位置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、靜脈后支的內側支。分布著第11、12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。 腎俞BL23 背俞穴 位置: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第2腰動、靜脈后支。分布著第1腰神經后支外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 [附注]實驗觀察針刺對正常人水負荷后腎臟泌尿功能的影響,發現在多數情況下,針刺腎俞或京門穴時可抑制腎臟的泌尿功能。
圖4 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等穴 次繆 BL32 位置:在第2骶后孔中,約當髂后上棘與督脈之間的中點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骶外側動、靜脈后支。為第2骶神經后支通過處 會陽BL35 位置:在尾骨兩側,臀大肌起始部,督脈旁0.5寸取穴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臀下動、靜脈分支。分布著尾神經。 承扶BL36 位置:在臀大肌下緣,當臀溝中點取穴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與坐骨神經并行的動、靜脈。分布著股后皮神經,深層正當坐骨神經。 膏肓BL43 位置:第4胸椎棘突下,旁開3寸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肋間動脈后支及頸橫動脈降支。分布著第2、3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,深層為外側支及肩胛背神經。 昆侖BL60 經穴 位置:在足外踝之后側凹陷中,當外踝與跟腱之中。 血管和神經分布: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后動、靜脈。分布著腓腸神經。 至陰BL67 井穴 位置:足小趾外側,趾甲角旁約0。1寸。 局部解剖:有趾背動脈及趾底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。分布著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