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名家注《太極拳論》 |
《太極拳論》注解顧留馨本文為顧留馨之文,刊于《體育科技》1980年第四期。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。
原文:“太極者,無極而生,動靜之機,陰陽之母也” 所謂太極,古人“謂天地未分之前,元氣混而為一,即太初、太一也”(《易系辭》)。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,把太極形容為混沌初分后的陰陽兩氣,而混沌未分的狀態為“無極”狀態。也有人解釋“太極”是屋中最高處正梁的中心,意為最高、最中心的東西。 太極圖,呈圓形,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。太極拳采用這個名稱,象征著太極拳是圓轉的、弧形的、剛柔相濟的拳術。 ……“無極而生”,周敦頤(1017一1073)所著《太極圖說》說:“無極而太極,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靜極復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。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”。 ……“陰陽一太極也,太極本無極也”。王宗岳說:“太極者,無極而生”,是根據《太極圖說》而立論的。 ……“陰陽之母也”意指陰陽兩氣包含在“太極”之中,所以說“太極”是“陰陽之母”。 原文:“動之則分,靜之則合” 古人認為太極是一個混圓體,包含陰陽兩氣。動時這個混圓體就起變化,分陰分陽,所以說太極生兩儀,亦即“動之則分”。靜時仍然是一個混圓體,陰陽變化雖然相對靜止,但陰陽的道理完全具備,所以叫做“靜之則合”。 上面六句話,講的是太極拳的理論,下面的原文就根據這種理論來闡明太極拳推手的要領,方法。 原文:“無過不及,隨曲就伸” 推手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來屈伸進退,要隨看對方的動作而采取攻防動作,不可主觀,不可盲動,要隨對方的屈伸而屈伸,人屈我伸,人伸我屈,要和對方的動作密切不離,不要過與不及,要不頂不丟;對方進一寸,我退一寸,進一分,退一分。退的少了成為“頂”,退的多了成為“丟”。 ……“直來橫去,橫來直去”是武術各流派的共同經驗,太極拳推手還有形象上纏繞絞轉的“粘隨”特點,可練習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,以利了解對方的動向、力點和快慢,作出判斷來克制對方。這比單憑目力來判斷對方動向的拳種,多了一種偵察能力“聽勁”。 原文:“人剛我柔謂之走,我順人背謂之粘” 推手時要放松,攻和防都如此,逐漸練出一股“柔勁”來。剛勁好像一根硬木頭,堅實但變化少。柔勁好比鋼絲繩,變化多。俗語說軟繩能捆硬柴。但從理論上講,柔能克剛,剛也能克柔。 單純的柔是不夠用的,太極拳主張“柔中寓剛”、“剛柔相濟”,粘與走都要以柔為主,柔久則剛在其中,人以剛來,我以剛去對抗,這是兩方相抗,不是“引進落空”、“借力打人”的技巧,而應該“人剛我柔”地把對方力量引開,使之落空不得力。 所以學太極拳推手一開始就要放松,心身都要放松。對方剛來,我總是柔應,便對方不得力,有力無處用,這叫做“走化”目的是我走順勁,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勢,使對方走背勁,造成不利于對力的形勢。 當對方來勁被我走化形成背勁時,我即用粘勁加力于其身手,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,從而無力反擊。粘好像膠水、生漆粘物一樣,粘走相生,剛柔相濟,這是推手的重要原則。 “粘”這個字,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、戚繼光等提出來的,武術書上最初見于明朝俞大猷的《劍經》,在他的對打棍法(不是套路的對打)中有時用粘字。到清初,太極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勁,于是“粘 ”的用途日廣。練粘可使人的反應變快,觸覺靈敏,所以能做到隨對力來勁粘走相生,克敵制勝。 原文:“動急則急應,動緩則緩隨” 動作快慢要決定于對方動作的快慢,不能自作主張。首先,手臂放松,觸覺靈敏,才能急應緩隨,處處合拍。只有觸覺靈敏了,才能做到“彼微動,已先動”,才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。 原文:雖變化萬端,而理唯一貫” 動作雖然千變萬化,而粘走相生,急應緩隨的道理是一貫的。 原文:“由著(招)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” 這是太極拳推手功夫的三個階段:即著熟、懂勁、階及神明。 一、著熟 著是打法、拳法、拳勢,譬如看棋。中國武術各拳種的套路,就是各個不同的“ 勢”聯貫組成的,每“勢”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變化方法,錯綜互用,這就稱作“拳術”、“拳法”、“拳套”。不講技擊方法的套路,稱作體操、舞蹈、導引,如八段錦等。有些拳種只講姿勢優美,實用性差,稱作花拳繡腿,是表演藝術性的武舞(講究實用性的稱作武藝)。練太極拳推手,首先是身法、手法、步法、眼法和每勢的著法(攻擊和防御的方法)要練得正確、熟練;特別是練拳架,首先姿勢要正確,拳套要聯貫熟練和呼吸配合好。然后在推手、散打中進行試用,捉摸每個著法用得上,還是用不上;用上了,用勁對不對等。這是前人教太極拳的次序,即首先要懂得每勢的著法和變化,不可瞎練,漫無標準地劃圈。 二、懂勁 著法練熟即可逐漸悟出用動的粘隨、剛柔、虛宜、輕重以及屈中求直,蓄而后發等道理,F在有些人學推手好談懂勁,但不研究著法,這是跳班、越級的方法。只追求勁,不講求著法,往往無從捉摸,不著邊際。因為,“勁附著而行,勁貫著中”,著法如果不從實際出發,舍近就遠,勁也就隨著“著法”而失去應有的作用。懂勁以后,著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。著法和懂勁都要和呼吸自然結合,不屬拳法的動作不可能結合呼吸,例如兩個吸或兩個呼湊在一起的動作就不可能結合呼吸。懂勁質量愈高,推手時威脅對方的力量也越大,著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機得勢。懂勁主要是從推手實踐中悟出來的。只練拳不練推手,對懂勁是談不上的。想象出來的懂勁,一接觸實際就不行。 三、階及神明 “階及”意即逐步上升,亦即臺階、梯子,須一步一步爬上去!吧衩鳌币饧瓷衩罡呙,隨心所欲,形成條件反射,熟能生巧!坝芍於鴿u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及神明”這句話,總的意思就是踢、打、跌、摔、拿等著法熟練后,逐漸悟出“勁”貫看中的技巧,掌握“勁”這個總鑰匙,不求用著,而著法自然用得巧妙,最后達到“妙手無處不混然” 的程度。 原文:“然非用力日久,不能豁然貫通焉” “用力”系指練功夫,不是指用力氣。全句意為:不經過勤學苦練,就不能豁然貫通、忽然完全悟解。 堅持練拳推手,鉆研拳理,會有好幾次“豁然貫通”的感悟,功夫是沒有止境的。青年時期、壯年時期和老年時期,各有一次或多次對拳理的“豁然貫通”。通過向有經驗的師友學習、交流和反復研究拳理,功夫才能練到自己身上,對療病保健,增強體質才有幫助。 太極拳發展至今,主要的傳統套路有陳、楊、武、吳、孫等五式,陳式還有老架、新架和趙堡架三種,都是講究每勢的著法的。傳統套路都有這種講究著法、運氣的特點。懂得著法,拳套才容易練正確,不致練得千奇百怪,也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好,所謂“氣與力合”,療病健身的效果較高,又可節省練拳的時間。 原文:“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” “虛領頂勁”,意為頭頂要輕輕領起往上頂著,便于中樞神經安靜地提起精神來指揮動作。 關于氣沉丹田,說法不一。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,吸時小腹內收,隔肌上升,胃部隆起,肺部自然擴張。呼時小腹外突,隔肌下降,胃部復原,胸廓自然平正。身心兼修,內外并練,著重在內壯,這也是被稱作“內功拳”的太極拳的一個特點。 氣沉丹田,不可硬壓丹田,也不可一味“沉氣”,而要“氣宜鼓蕩”,并且練拳時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,不能用順式。順式是吸氣時小腹外突(氣沉丹田),呼氣時小腹內收,結合在拳套內就只能始終“氣沉丹田”,有降無升,所以一定要用逆式。如果用順式腹式呼吸,對練拳推手都是無益的,因為攻的動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,必須氣沉丹田,勁才能往前發。那能有勁要往前發,而呼氣時小腹卸內收之理? 逆式深呼吸是引進時吸氣,小腹內收;發勁時小腹外突,氣沉丹田。 內功拳種的“形意”、“八卦”、“南拳”、“內家拳”,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。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極拳的理論(那時只有陳式太極拳一種,沒有流派),對呼吸運氣只講了一句“氣沉丹田”。 “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”基本上概括了太極拳對立身中正,松靜自然地運氣練拳和推手的要求。 原文:“偏不倚,忽隱忽現” “不偏不倚”是說身體姿勢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。不偏是指形體上、神態上都要自然中正,不倚是不丟不頂,不要依靠什么來維持自己的平衡,而要中正安舒,獨立自主。 “忽隱忽現”是說行氣運勁要似有宜無,忽輕忽重,虛宜無定,變化多端,使對方難于適應顧此失彼。 原文:“左重則左虛,右重則右杳” 承上文,既要做到“不偏不倚、忽隱忽現”,還要做到,對方從左方用力攻來,我左方虛而化之,虛而引之不與頂抗,使來力落空;如對方從右方用力來攻,則我右方虛而化之,虛而引之,也不與頂抗,使來力落空。這就是不犯雙重之病。練到處處能虛而化之,虛而引之,就是棋高一著,從而使對方縛手縛腳。 “虛”和“杳”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。 原文:“仰之則彌高,俯之則彌深,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” “彌”字作“更加”解釋。我運用粘化劃弧的引進落空的方法,對方往上進攻,我高以引之,使有高不可攀,腳跟浮起,凌空失重的感覺;如對方往下進攻,我低以引之,便有如臨深淵,搖搖欲墜,愈陷愈深的感覺;若對方前進,我漸漸引進,便其摸不到我身上,有進之則愈長而不可及的感覺;經我粘逼進攻,對力越退越感覺不能走化。 這四種情況都是粘走相生,不丟不頂我順人背,我得機、得勢,彼不得機、不得勢而出現的。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認真實踐,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進步。但這種推手技巧可說是無止境的,因之可說是一種活到老、學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術。推手雙方功力相等,不容易發揮出這樣的技巧,如果差距大了(例如力量、耐力、速度、靈敏、技巧等相差大了),這種高級技巧就會顯示出來。 原文:“一羽不能加,蠅蟲不能落,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” 這是形容觸覺、內體感覺的靈敏度極高,稍微觸及,便能感覺得到,立即走化。功夫練到技術高了,便能做到一根雞毛,一只蒼蠅或一只小蟲輕輕觸及人體任何部位,都能感覺得到并立即有行動對付;在推手時,便能做到他不如我,我能知他。 原文:“英雄所向無敵,蓋皆由此而及也” 這句說明王宗岳是唯我獨尊的。他生于二百多年前,那時,中國武術家還認為近身搏斗技巧在戰場上還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。 原文:“斯技旁門甚多,雖勢有區別,概不外乎壯欺弱,慢讓快耳” 這種拳術技巧的門派是很多的,它們雖然姿勢動作不一樣,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,手腳快打手腳慢。 原文:“有力打無力,手慢讓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關學力而有為也” 所謂有力打無力,大力勝小力,手快勝手慢,都是先天賦有的本能,不是學出來的。 看來,這兩段話有宗派觀點,有形而上學的論點。說其它拳種是“旁門”,而自己是“正門”、是正宗,這確是宗派觀點。 力大勝力小,有力打無力,手快打手慢,是一種規律,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,也需要學習鍛煉才能加大力量,加快速度。因此,“非關學力而有為也”這句話是錯誤的。 太極拳從名字的含義來講是有柔有剛,有輕有重,有快有慢,既要練習“四兩撥千斤”,又要練習“混身合下力千斤”,所以單純強調一方面,就有片面性,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。 原文:“察四兩撥千斤之句,顯非力勝;觀耄耋御眾之形,快何能為?” 察(打手歌)里有“四兩撥千斤”一句話,顯然不是用大力來取勝的;看到年紀耄(意為七、八十歲)或耋(意為八、九十歲)的人還能應付眾人的圍攻,取得勝利,可是老人體力比較差,動作比較遲鈍,還能御眾取勝,說明“快”也不一定能取勝。這四句話是強調小力勝大力的技巧作用。 過去認為《打手歌》是王宗岳的作品,有人從拳論中“察四兩撥千斤之句”的“察”字來判斯《打手歌》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,這是很對的。后來核對了陳家溝原有的四句《打手歌》,才斷定現在六句的《打手歌》是經過王宗岳修訂的。 原文:“立如秤準,活如車輪,偏沉則隨,雙重則滯” 始終保持身體平衡、端正,要像秤準一樣;身手圓活如車輪旋轉,不但不受來力,還能把來力拋出去;無論來力多么直大,要粘著走化,不要頂抗,如果粘著處放松走化不受力,這叫做“偏沉”,能做到“偏沉”就能順隨,使對方有力也不得力,有力無處用;推手時要避免兩方相抗,如果兩方相抗,不能夠“偏沉則隨”,動作就會滯鈍,結果還是力大者勝力小者。 原文:“每見數年純功,不能運化者,率皆自為人制,雙重之病未悟耳” 常常見到勤練太極拳推手多年的人,不能很好領會“懂勁”和“粘隨走化”的道理,往往不能制人,反而被人所制,這都是用力頂抗,犯了“雙重”之病而不自覺所致。 王宗岳這段話是在二百年前講的,那時候太極拳不作為老弱病人練的拳,而是體格強壯者練的拳,他們不懂雙重之病,不能制人,大都為人所制。而現在練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,基礎薄弱的人,加上不懂“雙重”之病不懂著法,難怪有些練摔跤的人或練拳又硬又快的人說.一般練太極拳的是豆腐架子。 原文:“欲避此病,須知陰陽;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;陽不離陰,陰不離陽,陰陽相濟,方為懂勁” 要避免這個“用力頂抗,不能走化”的毛病,就要懂得陰陽的變化。陰指柔、虛、輕、合、蓄勢、吸氣等;陽指剛、實、重、開、發勁、呼氣等。 粘逼中隨時可以走化,所以粘也是走;走化中隨時可以轉化為粘逼,所以走也是粘。 有開有合,開中有合,合中有開;有虛有實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;這樣虛實、剛柔、開合、變化靈活,才可以使對方顧此失彼,不知所措,應接不暇,處處被動。陽剛不能離開陰柔,陰柔不能離開陽剛。有陰有陽,有虛有實,有柔有剛,陰陽相濟,虛實互變,柔剛錯綜,才算是懂勁。 原文:“懂勁后,愈練愈精,默識揣摩,漸至從心所欲” 懂勁以后,粘走相生,越練越細巧精密,一面實踐,一面多思考,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,學思并用,就能逐漸做到從心所欲,身手更為輕靈,威脅力更大,搭手即能判斷對力力量的大小、長短、動向、快慢,依著何處即從何處反擊。 原文:“本是舍己從人,多誤舍近求遠。所謂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。學者不可不詳辨焉!是為論” 推手本來是舍己從人的技巧,順應客觀規律,不自作主張;如果自作主張用固定的手法,逆客觀規律,必然會出現丟、頂、硬撞,不能引進落空,反而引進落實,造成失敗,這是多誤于舍近求遠。差之毫厘,結果是謬之千里。 練拳、推手也是這樣,學的人要詳細辨別這個道理。
顧留馨(1908~1990)簡介上海市人,著名武術家。11歲開始習武,對揚式和陳式太極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詣。曾就讀于上海南洋高級商校。民國16年(1927)畢業于上海文治大學國文系。民國23年加入共青團,后加入中國共產黨,以武術為掩護,長期在白區從事地下工作。建國后曾任黃浦區第一任區長。1959年受國家體委委托,赴河內任胡志明的太極拳教師;貒髴街心虾、北戴河和廣州等地指導部分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練習太極拳。1956至1966年任上海體育宮主任,1979年任上海體育科研所副所長。1977年和1980年兩次東渡日本講學、授拳。1979年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和上海市武術協會主席,后應聘為上海體育學院兼職教授。著有《簡化太極拳》、《太極拳術》、《太極拳研究》、《陳式太極拳》、《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》、《炮錘》等。 —— |
返回《太極拳論》![]() |
相關鏈接 | |||
☆ 本站備案序號:贛ICP備05002082號 ☆ |